关于LRDC

ABOUT LRDC

 

 

LRDC乡村设计挑战赛(Lucitopia Rural Design Challenge)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设计师团队,针对特定的中国乡村区域,围绕特定主题和焦点,从社群、环境、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调研并发掘问题与需求,设计过程由资历丰富的国际专业导师辅助,借助先进的设计方法论、专业知识和科技手段,各参赛团队以竞赛的方式提出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最优解决方案。LRDC乡村设计挑战赛旨在为中国乡村区域的再生、再兴和再发展探索各种可能性。第一届LRDC乡村设计挑战赛(LRDC 2018)于2018年5月在江西资溪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举办,并标志了鹿栖小镇开发项目的开始。

LRDC 2019大赛焦点

FOCUS OF THE LRDC 2019

 

 

 

 

 

 

偏远和待开发的资溪清凉山鹿栖小镇,因其包含了近乎原始状态的国家森林公园和若干田园村落,为探索、设计和发展一系列围绕乡村社区、具有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绝佳的基础,这些解决方案寻求最好地利用、开发和推广在地文化传统和自然产物,并且通过先进的专业知识、方法论和科技来提高在地生活的质量。其中重点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生物多样性、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社区福祉、健康食物、环境保护和教育,连同这片区域内的动植物群和美好的自然,让鹿栖小镇成为对社区居民,以及外来访客都具有吸引力的社区。

 

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说,鹿栖小镇的目标不仅是构建一个创新的生态小镇,并且是展现一种让乡村社区重新焕发活力的有力解决方案,以此来应对乡村人口的衰退潮,同时带来具有生态意识的人群进入这片区域。

 

在上一届的LRDC乡村设计挑战赛中,设计参与者们基于“生态、生产和生活的有机统一”的概念,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和激活清凉山区域的方案。今年再一次,LRDC的目标是利用未经破坏的自然资源的巨大潜力、人类的才能和创造性,以及最新的科技和传统的智慧来发展乡村创意产业的新形式。

 

2019 LRDC乡村设计挑战赛的焦点将围绕自然材料和废弃材料的创新性使用、荒废场域及空间的创新性利用、生态景观的塑造、可再生能源和健康领域,以“可食用之物”作为主要切入点,提供整合性的或系统性的设计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能够解决当下的在地需求,同时也面向更广泛的,围绕社会、经济和文化语境下的城乡互动设计的问题。所有过程包括开发、测试和孵化均在鹿栖小镇内进行,同时以更大的区域、更多的乡村社区作为复制和输出的目标。

 

依据鹿栖小镇的开发策略,今年所有的设计解决提案也将同时被评估是否能够进一步参与在清凉山的孵化器计划。

区域概况

THE AREA

 

 

 

2019 LRDC乡村设计挑战赛仍将聚焦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株溪林场),从高速铁路站南城站至清凉山的车程约为2小时。该区域在交通上的相对不便利既是其劣势也因此带来了好处:这块区域很大程度的未开发让它保持了出挑的自然之美和未经破坏的原生态。

 

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株溪林场)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株溪农林综合垦殖场,后被纳入福州军区江西省生产建设兵团,从1964年至1971年兵团撤销,林场共计接收了300余名知青,并于1973年更名株溪采育林场至今,2006年11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株溪林场为“江西省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场内至今仍留下若干知青“上山下乡”时期的建筑,如林场工区、原卫生院、大礼堂、影剧院等。

 

正如很大一部分的中国乡村区域,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由于年轻人口离家前往大型中心城市寻找工作,该区域也面临着家庭的分离和严重的人口衰退问题,整体人口构成主要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该区域的居民主要可分为两类:长居于此的本地人和外来移民,这些移民很大一部分来自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由于50年代末新安江水库的修建需要而被迁置于此。虽然两类居民在文化、建筑、传统和生活方式上有许多不同,但已经历较长时间的融合并共同生活在这片区域。

 

在经济上,资溪县在整个县域范围内已经投资或招商引资了多个以自然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为主的项目;“资溪面包”及糕点培训学校是资溪县的重要经济产业,培训学校为中国的各个地方输送了高品质的面包和高水平的烘焙师,清凉山区域的多数外出居民也主要从事与面包产业相关的工作;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清凉山区域的许多在地居民从事养蜂和蜂蜜生产事业;区域内的一些山林盛产高品质的竹子、茶叶和各类野外天然菌菇;村民们也种植各类蔬菜和瓜果;该地区还被探明了高质量的矿泉水源。

 

2018年5月,随着第一届LRDC乡村设计挑战赛的开幕,鹿栖小镇的开发也正式开始。鹿栖小镇以构建和开发创意产业生态小镇为基本定位,基于创意产业、宜居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和社区服务的“一叶五脉”规划和开发理念,目前已建立了“鹿栖创想中心”和“集盒营”,为小镇提供了办公、会议、住宿、餐食、休闲娱乐等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设施和服务。除此之外,一系列围绕着小镇的在地生活和产业构建的活动和事件也将被逐步推出。

赛事计划

SCHEDULE

 


 

· 2019年3月-5月:展开前期调研与设计过程

本阶段大赛官方将开启线上调研渠道,参赛团队可获取目标区域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展开调研和设计过程,包括发现和定义问题与需求、初步构思、想法发展等,并可根据需要向大赛官方反馈以获取更具针对性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将获得设计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 2019年5月20日-5月28日:在地开展赛事环节与活动

5.20        清凉山区域实地走访

5.21        开幕式、讲座研讨会、设计工作坊

5.22-24  设计工作坊、概念发展、方案原型制作

5.25        方案展示与评估、优胜评选与颁奖、闭幕式

5.26        资溪县竹产业参访与在地互动

5.27        资溪县茶种植园参访与在地互动

5.28        资溪县面包产业参访与在地互动

 


 

· 2019年6月-8月:优秀方案在地孵化

大赛产生的所有方案将被评估并挑选作为能够进一步孵化的方案,获选团队将被邀请在本阶段重返清凉山进行方案的实地发展和实施。

(更具体的前期调研计划、大赛活动日程和孵化计划将在之后公布)

 


大赛成员

CHALLENGE PEOPLE

  • null

    安德鲁·布伦

    Creative Cooperative 创意合作社 创始人

  • null

    戴年华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null

    马文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

  • null

    王瑶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候选人,高级景观设计师

  • null

    余本峰

    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省人民政府评标专家

  • null

    陈伟

    C-PLATFORM艺术平台联合创始人/总监、研究员、策展人

  • null

    高扬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家居产品设计系主任,建筑师

  • null

    尼克 · 伦肖

    英国桑德兰大学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艺术家

  • null

    亚斯曼•奥斯滕多夫

    荷兰扬·凡·艾克学院的 Jac. P. Thijsse自然研究实验室主任

  • null

    雪宁·候金赫

    Creative Cooperative 创意合作社创始人

  • null

    黄智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助理教授、景观研究所负责人、IUG厦门负责人

  • null

    潘铭权

    厦门鹿栖生态运营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艺术家

  • null

    尹国胜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参赛机构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巴黎斯特拉斯设计学院
罗马智能学习生态系统与区域发展联合会
科隆国际设计学院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新加坡斯特拉斯设计学院
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
海牙皇家艺术学院
圣彼得堡大学联合团队

 

实用信息

PRACTICAL INFO


 

旅程

由于各参赛团队所在地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大赛将根据实际情况指定国家或地区乘坐航班往返中转地(中国厦门),并根据需要在中转地安排住宿;中转地(中国厦门)与清凉山之间的往返将乘坐动车和大巴经由南城站衔接。

(更具体的行程安排将在与参赛团队沟通后确认)

 


 

住宿

参赛团队在大赛期间将统一入住鹿栖小镇集盒营。集盒营是基于改装的集装箱搭建而成,营地内划分了满足不同需求的居住单元和团组,同时包含了餐厅、便利店、洗衣房、接待中心等功能区。集装箱房内以简约舒适为基本调性,房内设施齐全,包括了床铺、衣柜、桌椅、马桶、淋浴等各种设施,并提供基本的客房服务。

 


 

饮食

大赛期间,参赛团队将在鹿栖小镇集盒营内的餐厅进行日常就餐,餐厅将在三餐不同时段提供多种选择的美味营养餐品和特色中式套餐。

 


 

工作

紧邻集盒营的创想中心将作为大赛期间主要的工作和活动空间。中心由曾经的服装厂重新设计改造而成,场内包括了挑高的大型多功能空间、办公空间和相关设施,拥有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影印设备和各类制作工具的创客空间,同时还包括一个休闲吧,提供咖啡、特色饮料、调酒和各类特色点心小食。

 


 

服务

大赛将为参赛团队提供接待引导和翻译服务(中英),以及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支持服务。